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回户外》,蕉下的一道破折号|品牌星球案例

Brandstar 品牌星球Brandstar
2024-09-07


去年以一曲《惊蛰令》震撼人心之后,今年春分,蕉下带着全新的品牌短片《回户外》,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视野。

当时,我们曾写到,十年专注于产品的蕉下,就像忽然站上舞台,拍响了惊堂木,让观众注意到全新概念「轻量化户外」的破空而出。

今年的《回户外》,同样富有音乐的元素,但不再「高举高打」,而像一首轻快的小步舞曲,为广大观众构建了一个快乐、不拘泥于意义的「轻量化户外」生活图景。

蕉下《回户外》品牌短片

这部短片,既是品牌概念的承接,也是一份娓娓道来的说明书,表达了蕉下理想中的「轻量化户外」是什么,让它变得可感知、易实践,而且,令人向往。


轻量化户外,是连「意义」都可以变「轻」

人很讨厌,做什么事都需要意义。

但是最好别把意带出门,

在户外,有意思就够了。

与许多欧美户外品牌强调「挑战极限」和「攀越巅峰」的精神不同,蕉下在《回户外》中,从开头就展现了另一种理念──有意思,比有意义更重要。

这是一种「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」的随遇而安,呼应之前蕉下 CMO 果小曾与我们分享的轻量化户外人群洞察,即中国人更喜爱在户外场景中呼朋引伴,而不是体验一番精神上的苦旅。

卸下对意义的「拷问」后, 《回户外》成为「轻量化户外」的一场大型展演,让抽象的概念被具象地感知。

首先是画面上的多元性。

开头时,主角还在室内工作,短短几秒后,她便纵身跃入不同场景,随着音乐走遍公园、草地、林荫、沙滩、山间。

身在这些场景,或散步、或赏花、或露营、或骑行......既是男女老少都倍感亲切的休闲方式,也是轻量化户外的「使用说明指南」。

由此,人们通过画面感知,轻量化户外这个新概念,早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实践,只是过去这些日常活动,未曾被规整在同一个明确的定义之下。

在不同场景切换中,蕉下也展现了完整的轻量化产品矩阵,从防晒衣到防晒帽,从伞具到露营车......基本上,不同人群的轻量化户外场景穿着需求,都可以在蕉下找到对应的产品。

有趣的是,蕉下展现产品的方式,没有堆叠产品参数,也不是生硬地植入产品卖点,而是以两行文案并行呈现──第一行有关科技、面料等专有名词,第二行则是「消费者如何理解这些产品」──用一种更有亲和力的方式,呈现轻量化户外产品的实用性:

是UPF50+的防晒衣,也是轻便好搭配的薄外套;

是无惧风雨雪的防护硬壳,也是秋冬天的保暖外套;

是多地形适用的露营车,也是日常购物搬家好帮手......

这种「既是......又是......」,为蕉下保留了一种既「专业」又「小白友好」的属性,避免了很多品牌在分享产品的过程中,因为没有转换「用户视角」,而变得「说教」的状况。

最特别的是,接近四分钟的《回户外》,没有塑造「回户外的N个意义」,而是传递了一份纯粹的快乐。

蕉下不是直接告诉人们「回户外真快乐」,而是通过音乐、歌词、舞蹈、场景的层层烘托,「还原」人们回到户外时的「氛围」,让回到户外的喜悦被「感知」,而不是被「告知」

在广告和喜剧表演中,「快乐」往往比其他情绪更难传递,因为容易在传递过程中失真,从而降低说服力。

蕉下之所以找到了用户的共鸣点,来源于短片中融汇了朋友相聚的欢喜、情侣相处的亲密、大人小孩的天伦之乐、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天然向往。

正如背景音乐的歌词提到:

和朋友在一起吧,别想太多不必多说,现在就出发 跟着感觉飞啊,只要快乐,不为到达

蕉下明白,回到户外的快乐,从来不止于回到户外本身,也可能来源于一起度过户外时光的朋友、家人和亲密伴侣。

因此,蕉下试图打通的,是关于「快乐」的通感,让不同类型的快乐都可以在户外发生,使得「回户外」这件事,对用户产生更大的吸引力。

可以说,从画面、产品、内容到情绪,蕉下让「什么是轻量化户外」变得更加清晰,也让回户外的门槛和心理负担趋近于零,就好似人人都可以像主角一样,轻盈转身,便投入户外的美好。



让户外回到更多人的生活

因此,才有了《回户外》的结尾文案,像一个洞悉世间智慧的孩子,直指全片的核心:

走在山海之间, 

你的内心会不断提醒你,

人不是去了户外,

而是回到了户外。

「回」户外这一主题,本身就耐人寻味。

蕉下不采用更常见的「去」户外说法,而是以「回」到户外,暗示户外是人们「本来」的所在之处。

背景的英文歌词也呼应了「回」字的意境,鼓励人们「睁开疲惫的双眼,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」:

You opened up those tired eyes, going back to where it all began.

其次,从场景创意上,全片采用了室内场景─户外场景─室内场景的「一键切换/来回」,打破室内与户外场景的无形边界。

仔细一看还会发现,短片从头到尾,其实是一份动作的「正叙」和「倒叙」两种呈现;搭配一首歌的中英文两遍播放、旁白文案的重复,以及开头结尾出现的《物种起源》等巧思,我们忍不住将这份精巧的排布进行更多联想──回到户外,就是回到生命更根本的源头。

蕉下为何如此设计?

在我们看来,通过生活场景与户外场景的打破与重组,很符合蕉下「破壁者」的品牌身份。在蕉下之前,多数品牌将「户外」作为「逃离」城市的选择,就好像户外与城市天然有着界限,但其实界限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。

蕉下打破的,是人们走向户外的无形壁垒,想要回到的,则是人与户外更亲密的状态。

这份「亲密」,过去时常被以一种更「野生」的形式所展现,比如北面与始祖鸟,都有大量「回归自然」的叙事,但在画面与概念传递中,往往呈现了一种「寄蜉蝣于天地」的苍茫之感。

通过短片两两对称的精巧结构,蕉下展现的是一种有意识的平衡与融合──「回到户外」并不意味着远离城市、文明和原有的生活圈,而是二者可以兼具。

轻量化户外看似是一个细分概念,实则可以是一种适合全人群的生活方式。相较于硬核的户外生活方式,没有人需要为轻量化户外的生活「苦其心志」,更不用「劳其筋骨」,只要感受快乐就很好。

因此,与其说蕉下做的是一个「轻量化户外」品牌,不如更大胆一点地说──蕉下做的,是一个面向全人群的生活方式品牌。


写在最后

在蕉下的第一个十年,我们看见这个以「防晒」起家的品牌,从一把小黑伞,逐渐拓展到服饰、鞋履、用具等不同品类,将品牌的主要精力和资源,放在了「如何做好产品」上;

第二个十年,随着《惊蛰令》的发布,蕉下向世界宣告了「轻量化户外」的诞生,那是一声春雷,唤醒了很多人对品牌的注意力;

今年,《回户外》则给「轻量化户外」划了一道破折号──看似是风格上的一道转折,实际上是语义的延续和「展开讲讲」。

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,从去年开始期待蕉下的下一个「大」动作。《回户外》可能不是「第一眼」惊艳的短片,但却是品牌策略「承上启下」的理想形式,它不再追求表达方式的张扬,因此能够更轻松地让人明白,「轻量化户外」何以落地。

蕉下很清楚做品牌需要「循序渐进」的道理,尽管表达风格有所不同,蕉下始终精准地在自己划定的靶心上射击,一点一点,让「轻量化户外」成为更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
更深一层来说,蕉下的目标并不是让更多人记住「轻量化户外」这个词,而是陪伴更多人「回」到户外。因为,当「轻量化户外」不再需要被特别提及的时候,那才是一个概念真正普及的时候。

我们很期待看见,蕉下作为品牌的下一步,如何续写破折号之后的品牌表达。BRANDSTAR


\THE END/

编辑:炜枫


精彩内容推荐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牌星球Brandstar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